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专题活动 > 二十大 > 正文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⑲|段进:藏在城市风景背后的人
2022-10-18 14:01:00  来源:江苏省侨联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雄安新区、南京青奥轴线、北京长安街、苏州古城……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离不开他的设计参与。绿色低碳的现代建筑理念能否与古人智慧结合?城市更新如何保存特色传统?怎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宜居?盛夏,在古典宁静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记者见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听这位“造风景”的人,讲述那些城市迷人风景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水乡客厅”再现圩田与桑基鱼塘:“最江南”的低碳底色

  8月16日,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世界目光又一次聚焦这一方人间天堂、江南水乡。座谈会上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水乡客厅,加快推进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加强“一厅三片”等重点区域土地要素保障,支持在一体化示范区设立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水乡客厅的提出者和规划师,正是段进。

  如果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的“试验田”,那么由沪苏浙三地合力打造的,地跨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浙江嘉善(以下简称青吴嘉)三地的水乡客厅就是示范区的“样板间”。

  段进告诉记者,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原点”,约35平方公里范围,横跨金泽、黎里、西塘、姚庄等古镇,将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

  “绿色低碳、生态循环是水乡客厅最鲜明的底色。示范区里的江南圩田和桑基鱼塘这两个项目,就充分结合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现代技术。”段进向记者介绍。段进所说的江南圩田和桑基鱼塘,正是6月30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10个重点项目同步开工时,其中两个备受外界关注的项目——江南圩田展示园一期、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其中,江南圩田展示园一期面积约190公顷,总投资1.93亿元,通过构建生态净化塘体系,结合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和生态灌溉沟渠建设,展示田水联动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阻控与治理技术,实景呈现悠久的农耕及圩田文化场景。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面积约222.15公顷,总投资约2.5亿元,将现代生态科技和传统理水治水智慧融合,向世界展示新江南田园的水乡文化基因。

  圩田,兴盛于唐代,是我国古人的一项创举。为了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先民们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所在的青吴嘉地区,圩田曾广泛存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新池村内的南旺圩、南旺村闸,就是圩田存在的佐证。

  得益于圩田这样的水利设施,水中养鱼,田里种稻,岸边植桑成为独具江南特色的耕作模式。河塘里每年需要清理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这就诞生了“桑基鱼塘”的循环种植模式。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环环相扣,相互依存。

  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桑基鱼塘正在逐渐消失,但就在距离新池村几十公里外的浙江湖州南浔,当地的桑基鱼塘保护区已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非常符合现在倡导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我们在进行环境整治后,会把这两个项目利用现代科技重新修复。”段进认为,这样一方面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一方面通过生态赋能和一系列创新手段,将水乡客厅一步步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引领区。

  为生态赋能,是水乡客厅着力实现的另一大目标。“如果只是单方面对环境保护和付出,那也是不可持续的。”段进向记者解释,因此水乡客厅从规划开始,就引入了生态绿色产业研究院,以期形成一个以绿色为主的产业链,产出可销售的生态绿色产品,让生态产生价值。

  “在水乡客厅里,不会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我们尽可能保留这里的原貌。每个地块、每栋楼的能耗级别和绿色指标,都经过精准测算。大家依旧能在这里看到江南水乡的鲜明底色。”段进介绍,船舶等水上慢行交通系统会被修复并保存下来,还会设置对骑行者、跑步族等运动友好的专用道路。

  未来,长三角示范区将以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这“一厅三片”为集中示范。“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开发区,不会建个新城、建很大的标志物”,段进说,水乡客厅要与自然环境协调,成为体现东方意境、容纳和谐生境、提供游憩佳境、共聚创新环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

  不砍一棵树打造出“网红街区” 让城市存“物”留“脉”

  8月26日晚,南京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热闹非凡,不少乐迷早早赶到这里,观看由无想乐队、鼓帆交响打击乐团等知名演艺团体带来的现场演出。歌手们专业又极富激情的演唱,配合现场奇幻多姿的光影效果、韵律感十足的伴奏,令在场的市民沉浸在音乐世界中。

  “既有民谣、摇滚、打击乐,又有说唱、交响乐,这次的音乐盛宴要持续10天呢,还都让公众免费观看,对住在附近的人来说,真是不错的夜生活福利。”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周梦告诉记者,她从网上得知2022建邺长江音乐节在银杏里举办,打算这几天每天都来观看表演。“看完演出,还能逛二手的交换市集,品尝后备箱市集和各种特色餐厅出售的美食,真没想到晚上这里人气还这么旺。”周梦向记者感叹。

  银杏里周边的居民都还记得,3年前,这儿虽然是规划中的文体轴线,但使用中只是一条普通的银杏大道。只有到了秋天,几十棵银杏树叶变黄时,才会引来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拍照打卡。“平时都只是来金陵图书馆的路上,路过一下,很少停留。”周梦说。2020年,建邺区将这里改造为南京首个开放式文化艺术街区,搭建了一些文艺建筑和文学设施,但效果不佳,街区依旧寥落。街区的运营者和管理者求助于段进,希望他能想办法让这条路火起来。

  段进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建议运营方多引入一些有趣的公益展览和大众文艺活动,并适度引进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建筑,可移动、小体量的餐车、户外餐厅、快闪店等特色餐饮业态。由于街区内植被密度高,段进建议,在不破坏植被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地在树木之间,放置若干可消费、可停留的户外座位,打造适合拍照、被观赏的休憩空间。用文化、艺术等潮流主题进行业态赋能,实现新经济多元业态并行。

  “主办方之前很担心,这么多树又不能破坏,办活动时,人往哪里放呢?”段进告诉记者,经过与南京市规划局反复研讨论证后,最终设计团队在不破坏一棵树的情况下,成功设置了多种既有高颜值又兼具实用性的临时性建筑和服务设施。运营方随后又在此地先后举办了“2020南京文学季”、“文学之都诵读之夜”、“汽车文化展”、后备箱集市、建邺长江音乐节等一系列活动,让银杏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以消费者的体验先行,打造“创、购、娱、游”一站式多元休闲娱乐感受,让游客们体验一条集潮流、艺术、个性于一体的新型街巷。

  只花了一年多时间,这里就从一条普通的银杏大道,入选成为江苏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之一,以人文之美和夜间经济为特色,逐渐变身为南京一处“文化新客厅、消费新标杆”。

  在南京,段进还有一件更广为人知的作品。2011年,作为总规划师,段进接手了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他带领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采取了城市设计引导下的空间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设计,对南京青奥轴线交通枢纽系统疏散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将拟建设的三层立交放入了地下,打通了城市在地面层与江岸的联系,提出了将江山大街地下过江隧道上方拓展为青奥轴线的方案,形成综合的江城一体方案。

  现在的青奥村一带,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新地标”,更演变成新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由段进团队主导设计的“南京眼”步行桥,也成了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夫子庙。这让段进自己都始料未及。

  “我始终认为,所谓的‘网红打卡点’不应该是刻意建出来的,而是要根据人的需要,真正建造出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设施。让孩子生活得更安全快乐,让老人居住得更舒适,城市规划师必须考虑到各类群体的需求。”段进向记者解释。中心城区转型、历史风貌区保护……如今,城市更新探索正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省的南京和苏州两市,已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如何既修复“过往”,又谋划未来?段进注意到,在新城建设或旧城更新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直接套用传统文化符号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实用的“假大空”式景观或滥建山寨文物古迹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建设过分强调现代需求与先进技术,又造成风格同质、千城一面等问题。造成这两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尊重城市的空间基因,把自己的特色与传统丢了,最后造成了简单复制模仿或是千城一面。

  海南东方市滨海片区城市设计项目效果图一座城市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是乡愁所在、底蕴呈现。“城市设计者也是文化传承者,我们在创造空间,空间也在改变我们。城市空间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与功能、美丽且富有内涵的环境与风貌。”段进表示,无论是前几年担纲设计的青奥轴线景观,还是对银杏里的更新改造,以及团队最新完成的海南东方市滨海片区城市设计项目,他一直秉承的原则就是努力发掘城市空间鲜明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标识,真正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一座城市既存“物”,也留“脉”。

  擦亮城镇空间的“中国名片”

  尽管已年过六旬,段进依然每天奔波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一线。在学生们眼中,段进有着博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清晰独到的思维方法,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他关爱学生,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诲,几乎是手把手地精心指导。其恬淡平和的作风,对学术和事业的执着追求,如春风化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

  “在我看来,城市规划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兴趣广泛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杂家’。”段进告诉记者,城市规划这件事情,就是生活本身,要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其学生姜莹告诉记者,段老师决不会因为“不是本专业的东西”而制止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而是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将专业与生活更协调地契合。

  “你们年轻人最近都喜欢玩些什么?”这是段进时常问学生的话。年轻人喜欢的电影、音乐、各种新鲜事物,他也都乐于尝试。段进坦言,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视野,与他青年时代的一段留学经历分不开。20世纪90年代初,他以中国公派联合培养访问学者身份,来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鲁汶大学是一所拥有575年历史的欧洲著名学府。在那里,段进除了在专业上得到了导师HVerschure教授的悉心指导,学校里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世界最前沿设计理念、先进技术的应用,让段进大开眼界。“近两年的留学生活,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学习什么具体的设计手法,而是在观念、思想上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段进感叹。

  段进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多年持续研究中,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展一系列城市空间实践。在取得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擦亮了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城市新名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jsqlgly000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