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专题活动 > 二十大 > 正文
​苏侨共逐梦 同心向未来⑱|李俊华:爱国是刻在骨子里不变的情怀
2022-10-18 13:59:00  来源:江苏省侨联

  8月8日,阳光如同苏州这个炎热夏天的每一天,灿烂耀眼。但李俊华家的小院,却挡住了高温,一室清幽。今年已83岁的印尼归侨李俊华,精神矍铄,回忆起61年前回国的经历,他思路清晰;谈起回国后的工作生活,他谈笑风生。退休后,他拿起相机,记录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变化。

  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随着李俊华的娓娓道来,记者仿佛也来到了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印度尼西亚一乡村出生的李俊华,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广东省梅县人。他对祖国直观的第一印象,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故事还要从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说起:“当时我在印尼耶加达市进步华文学校读小学。那天学校放假,我和大人一起,跟随着人群高高兴兴地前往市内较大的足球场参加大会。到达会场,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着许许多多的爱国华侨,会场四周竹竿上,挂着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五星红旗。会场前方,用简单的竹子搭成观礼台,上面挂着一条横幅‘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观礼台上还挂着大幅毛泽东的画像。后来我才明白大人们说的‘新中国成立了’的含义。人们都在说,‘新中国是伟大、进步的国家’,又说‘海外华侨有了爹娘’。”

  李俊华上了初中后,在进步学校老师们的教育和启发下,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许多进步青年陆续回国深造,尤其好多已离开祖国几十年的老华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纷纷回国探亲,并带来了新中国建设发展和家乡变化等令人兴奋的好消息,就在那时,他脑海里也开始萌发了想要回国的念头。

  要上高中了,李俊华选择了一所爱国华校“中华中学”读书,受到老师们的爱国教育。而且读书的几年里,每个月都能收到由北京新华书店寄来的“人民画报”和“中国建设”两种杂志。“而且是免费的,”李俊华强调。“从阅读中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和建设成就,坚定了我要回国的决心。”

  有一年的国庆节,李俊华和5名会修理无线电的同学,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帮助悬挂灯彩。李俊华回忆道:“在我们休息时,当时黄大使的夫人朱霖女士走过来很关心地问我们高中毕业后要干什么?我就说,我要回国读大学,毕业后建设新中国。当时大使夫人说:‘回国好。现在你们在印尼,可以先为中印友好关系作贡献。’大使夫人又问我们:‘你们这几天辛苦了,有什么要求?’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看中国电影!因为当时在印尼的电影院看不到中国电影。大使夫人爽快地说:‘好,可以,晚上给你们安排。’我们6位同学就在大使馆看了一晚上的电影,《上甘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共十几部。大使夫人的关心和热情款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归国时带在身边的包包,陪伴李俊华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节点

  踏上“美上美号”轮船驶向祖国

  1961年7月,印尼首都雅加达,21岁的李俊华终于踏上了开往祖国的邮轮——美上美邮轮。回国途中,侨团总会负责人还给李俊华布置了一项任务,安排他当副团长,与另一位女老师一起带领238位同学回国。

  “当我接过这份名单时,心里感觉责任重大,硬着头皮接下这担子。1961年7月7日,我们开始有序登船,我们站在甲板上向亲人望去,码头上站满了送我们的亲友,太远了,我们只看见人群,但不知道哪一个是自己的家人。当汽笛一响,大家一齐挥手高喊‘祖国见!’当时不少同学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轮船徐徐离开了码头,慢慢望不见送行的人群了。休息时,我跟其他同学一样,把买的写有名字的新黑包放在枕头边,包里除了放重要证件外,还放了爸妈早就放好的巧克力点心类食品等等,第一次在船上吃到洋葱炒沙丁鱼,觉得特别好吃。当然,第一晚在甲板上睡觉是半失眠状态,眼睛望着星星,脑海里很不平静。”

  美上美邮轮在大海上航行了7天,7月14日早上十点钟,轮船在广东湛江港靠岸。“眼前我们看到的是红旗招展,广播里不断唱起《社会主义好》。人们还排成两行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说实在的我们从来没遇到这样的场面,感动得流下眼泪。随后我们乘火车到了广州华侨补校。在广州补校,同学们都忙于填表格和志愿表,由于我不知道哪个地方好,每一张都写上服从分配。结果我和其他一部分同学被分配到福建集美。在集美侨校补习,一年后参加考试,如愿考上了泉州华侨大学化学系。” “一个班46名同学,只考上2名。”多少年过去了,李俊华对于当时的成绩还是有点小得意。

  1962年,李俊华在初建的华侨大学和班里同学合照,左3

  用实际行动践行回国诺言

  1968年大学毕业后,李俊华被分配到苏州的中国高岭土公司,自此他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当时规定,到单位正式工作前需要到部队学军。李俊华说:“我在部队学军近两年,虽然艰苦、生活紧张,但很快乐,学到了部队的优良作风。部队领导特别关心我、培养我,我在部队也像其他战士一样刻苦学习、锻炼,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多次被连队评为积极分子和五好战士。在部队,我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对于“五好战士”这份荣誉,李俊华很自豪。在干净的桌面上,他小心翼翼打开大红的证书,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故事。尽管时光已过去了53年,但被保存完好的证书,依然字迹清晰,没有任何折痕。

  1971年,李俊华从部队回到苏州,此后32年就在苏州高岭土公司工作、生活。作为一名归侨,他一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和工友们打成一片,得到大家的信赖。在这里,“我当了两年多的矿工,在井下三班制开矿,后来工作需要,我被调回地面从事质量管理员,后又被提拔为选矿工段长。1984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调到阳东矿当矿质量股股长兼后勤副书记。”

  岁月流逝,白驹过隙。

  2000年李俊华退休了,兑现了他回国时的诺言:“回国升学参加祖国建设”。

  “五好战士”荣誉证书

  感受党的侨务政策温暖

  1990年9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是部涉及到归侨侨眷的法律文件。《保护法》对维护归侨侨眷的正当合法权益和团结海内外侨界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俊华也获益良多。

  “《保护法》的颁布是我们归侨的保护伞,就像阳光给我们归侨带来温暖。由于苏州侨办、苏州侨联领导在落实《保护法》的工作中认真负责,以法护侨,关心侨的切身利益,解决了大量归侨的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归侨拥护和赞赏。我也是《保护法》的受益者。除了像其他归侨那样享有《江苏归侨证》免费进入苏州各园林,四年一次出国探亲路费报销,归侨企业职工每月给予补贴一百元等待遇外,我还享受到《保护法》对我的特别照顾。那就是在市内我分配到了房子。” 李俊华指着他现在居住的清幽小院告诉记者。

  “单位分配房子给职工是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是我的单位最后一次分房子,我能不能乘上末班车拿到房,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我和当时的矿长一样的评分,都是37分。但因为《保护法》有适当照顾的原则,公司领导分房小组又给我加了0.5分,变成37.5分。我就是这样拿到了房子,而我的同事也没和我计较。”

  退休后的李俊华

  用最爱的摄影记录祖国的万千变化

  摄影,是李俊华退休后最大的爱好。他在苏州市金阊老年大学学习了三年摄影,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用心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丽。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苏州市社保局老年摄影大奖赛,他的作品《山塘街》得了三等奖,这给初学摄影的他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摄影的魅力在于它抓住了真实性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为了摄影,李俊华去过三次浙江仙都。李俊华告诉记者,第一次去时,那边还是小乡村,坑坑洼洼的小土路走着的是耕田的老黄牛,村头池塘里的水泛着臭气,看不清水的颜色;两年之后再去,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宽敞的道路,小村庄变成了农家乐,池水清清;第三次去,发现仙都原来是那样的美,山清水秀、云雾缭绕,不愧为仙都之名。

  “20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拍照,就是农村的风光;如今再拍,我再也找不到原来我去过的地方,摄入镜头的是一片全新的天地。有时我想拿出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做个对比,发现好难,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取景点。”

  “如今寒山寺外的大运河,绿树成荫,河水澄清,河景悠远,来往寒山寺交通便利。可是以前我来这边摄影,只能骑自行车,旁边还有一家造纸厂,河水污染特别厉害。可惜的是我找不到以前的照片了。那时候还是用胶片冲洗出来的照片,不像现在,全是数码,多少照片都能储存在电脑里。”

  除了摄影,李俊华还参加了老年环保义工团,时常和几十位老年义工在公园、社区搞活动、做环保工作的宣传员。同时,他申请成为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倾力为人类医疗事业、生命的延续作出自己最大的奉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艳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jsqlgly000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