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专题活动 > 侨界故事征文活动侨界故事征文活动 > 正文
谢莉英:“你的前途在祖国”
2018-07-03 12:41:00
  

主人公小传:谢莉英,女,归侨,南京市27中退休教师。193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玛琅市,1957年回国。民国时期,其父亲因接触共产党进步思想,遭当局迫害,被迫出走南洋。在父亲的教育下,谢莉英一直梦想着能回到祖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1957年,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欣然踏上了归国之路,先后当选第四、五、六届南京市秦淮区政协委员。1987年当选区侨联主席。

如今,我已到了古稀之年,但父亲的话还萦绕在耳边:你应该回到祖国去,你的前途在祖国!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的父亲因接触进步思想,遭当局迫害,出走南洋,最终在印尼玛琅市安下身来。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父亲身在异国他乡,但一直关注着祖国,成为当地爱国侨团的负责人。他在忙于经商的同时,还经常组织华侨活动,并通过募捐创办了一所华侨子弟学校,先是开办了13年级,后规模扩大到16年级。父亲一点一滴地向我们兄弟姐妹十人讲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的风土人情;在家中,他坚持用广东客家话和我们对话,而不用印尼语。

1955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派出以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父亲作为侨领也率玛琅市华侨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的第二年,父亲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从老家广东梅县一路北上至黑龙江。在两个多月的游历中,看到新中国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父亲激动不已。回到玛琅,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父亲和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说: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死气沉沉、被人欺辱的旧中国了,中国已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我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人,过去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新景象。你在这里,读书以后就是嫁人,没有什么前途,你应该回到祖国去,你的前途在祖国!

1957年,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回到了故乡广东。起初,我被安排在广州石牌华侨补习学校学习语言及文化课,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让我无时不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三个月的补习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南京市六中,后转至市立师范学校(宁海中学前身)读高一年级,高三年级转入第十三中学。当时国家各项建设急需大量人才,有三个百分之百政策,即保证在校学生百分之百参加学习考试、百分之百录取、百分之百分配。我于1960年考入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前身)英语专业。在师专学习期间,正赶上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有段时间,学校一天供应两顿稀粥,因米少汤多,同学们戏称是牛奶稀饭;但在这种困难时期,国家还为我们归侨提供每月8块钱生活补助费(由个人申请,我没有提出申请)。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有的同学因生活条件差等原因离开了;但我决心与祖国同呼吸,选择了坚守。记得那时我们的校长朱钢,组织师生利用节假日种菜、养猪,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同学们的生活条件。学校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这种既艰苦又甜蜜的环境里,我完成了学业,1962年被分配到南京27中学任教。

1960年,印尼国内开始出现排华活动,父亲又把我的妹妹谢美兰、弟弟谢文良、谢文强送回国,加之1956年先期回国的大弟弟谢文敏、三妹谢秀兰,我们有六个兄弟姐妹回到了祖国;我们虽不在一个城市,但始终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后来,我与一位南京青年相识相爱,组成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在文革那段非常特殊的日子里,海外亲人在香港买房,问我是否想移居香港,我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坚守,因为我已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祖国的大地。

在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心血。犹记得当年我刚到27中学报到,学校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既沉重又光荣。万事开头难,我针对每个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且凭借着一股冲劲和使命感,我一人上七个班的英语课,平均每周18节课,最多时一周20多节课。记得那时我还有一点广东客家话的口音,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抓紧课余时间向同事和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提高普通话水平。随着27中的英语课程教学从无到有,并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今天,我的学生已遍及各行各业——当我打开电视收看老吴韶韶,当坐着公交车驶过南京长江二桥……想到电视主持人、大桥建设的指挥者曾是自己精心教过的学生时,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里,有我的责任,有我的荣誉。80年代初,万物复苏。我于1984年起,连续三届作为华侨代表当选为秦淮区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秦淮区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我又当选为区侨联主席。在担任侨联主席期间,我组织区侨联干部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向海内外友人赠送《漫话秦淮丛书》《秦淮画册》等书籍,加强与海内外新老朋友的联系,参与省侨办江苏之友海外社团联谊会等活动,为市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牵线搭桥;就提高教学质量、校园安全等问题,我多次向政协提交议案。

6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到,在祖国的土地上,不管是困难时期还是小康日子,我们都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因为祖国母亲总是慷慨无私地为儿女们提供着营养。祖国把我从懵懂少年培养成人民教师、参政议政的人民政协副主席,而我也为自己能够参与到祖国伟大的变革中而倍感骄傲。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我在祖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的弟弟妹妹们也都通过各自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谢莉英口述  王笑临整理)

                                   (该文获评“亲情中华·江苏侨界故事”征文三等奖)


  编辑:省侨联马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