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专题活动 > 侨界故事征文活动侨界故事征文活动 > 正文
张灌丽:扎根非洲 倾情华媒
2018-07-03 11:04:00
 主人公小传:张灌丽,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英语教师。20069月,被江苏省侨办选派赴非洲毛里求斯《华侨时报》社工作,20171月圆满完成外派任务回国。在毛里求斯十余年间,曾多次代表毛里求斯华文媒体参与中方访毛里求斯政要的接待工作;曾全程报道胡锦涛主席访毛里求斯活动。因为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不懈努力,年年获得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新闻社邀请,回国参加大型海外华文媒体高端论坛及相关研修考察活动。

印度洋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国叫毛里求斯,其美若仙境的阳光沙滩、蓝天白云以及百鸟啾啾、花香浮动的大自然,是马克吐温描绘的天堂原乡,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2006年,我受江苏省侨办委派,放下教师工作,前往毛里求斯,出任《华侨时报》总编辑。

我的三千读者

在毛岛,有三家中文报纸,其中的《华侨时报》历史最悠久,读者最广泛,而且在当时,《华侨时报》是唯一一份主要刊登中国大陆新闻,向当地华人华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报纸。但是,毛国的三万华人中能够看懂中文的不过六千左右;中文报纸市场竞争激烈,《华侨时报》也只有读者不足三千人,几乎都是65岁以上的老侨。

《华侨时报》社虽然久负盛名,但条件很差,会计、校对、打字员等三位同事共用二十平米的办公室;一台老电脑、一部旧电话便是我十平米总编室的全部家当。我心中难免有些凄凉,但是责任心促进我下决心珍惜机会、好好工作。我开始了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异乡之旅,扑面而来的是工作多、人手少、条件差、待遇低,水土不服、寝食难安,没有亲朋好友,业余生活单调……

其实,老华侨们已经开始关注我和我的工作。那天中午,同事们下班了,只有我还留在办公室为午餐犯愁;这时候,十几位老人家走了进来,最年轻的阿姨也快70岁了,其中林姓老伯拿着一张《华侨时报》,指着报头上我的名字说:你叫张灌丽?是新来的总编?我说:是啊,您几位找我有事吗?”“没事,就是想看看你。你来了,报社就不会关门咯!接着纷纷拿出自制的美食:烧卖、萝卜糕、肉圆、麻团、炒面等。听着暖心的话语,望着满桌的佳肴,我那忍了一个月的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后来知道,这群老人家是毛岛新华中学校友会歌舞团的,林老伯是会长,每周四是他们的活动日,这一天,老人家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闲话家常、互道祝福。毛里求斯华人百分之九十来自广东梅县,这些客家人勤劳简朴、崇文重教,心中保存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民族感情!

从那天起,每周四我总能收到他们的深情厚谊、吃到可口的客家美食,甚至还被请去跟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仁和会馆、南顺会馆、华商总会、华人妇女会、陇西堂、林家馆、张家馆等各华人社团及宗亲会的关怀和邀请也是源源不断。他们说:你不远万里为我们办报,让我们能瞭望祖国、了解祖国,你是大功臣啊!

我这才深切体会到《华侨时报》对毛岛华人华侨的重要。这些老人家久居海外,或没有电脑、或不懂上网;他们关心我,就是希望我能在毛岛安心工作,希望每天都能通过读报获得祖国和家乡的消息啊。我岂能辜负老侨们的深情厚谊,辜负市侨联的殷切期望?我更加尽心尽力地投入工作,每天奔波于现场和报社,采访、校对、发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严格把关。通过我的编排,北京奥运、神七飞天、中共十七大、汶川地震、朝核问题、台湾地区选举、巴以和谈等一系列国内外大事走进毛岛;经过我的报道,华人华侨社团举办的庆祝国庆、欢度春节、唐人街美食文化节、端午龙舟赛、卡拉OK歌友会、迎送国内代表团、宗亲祭祀等各项有益活动跃然纸上。唐人街上,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人,手里拿着华侨时报评论着、热议着,有的侨胞仅仅看到图片上有自己的身影,便兴奋得雀跃起来。

忙碌的时光里我享受着工作、感悟着生活,虽然有时也觉得疲惫,但品味到更多的快乐和自身的价值。

我的侨报故事

白驹过隙,两年时光飞逝而去。就在我任期已满准备回国之际,时任社长林检祥先生因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住进了医院。他亲自草拟了对我的续聘函:作为《华侨时报》社长,我万分感激贵侨联选派如此出色的人才来我报社工作;我也万分感谢张灌丽总编的默默耕耘和奉献。经董事会研究决定,我社将继续聘用张灌丽同志为《华侨时报》总编辑。时任连云港市侨联主席陈允霞收到信函后,委托市侨联秘书长潘江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于是,我这一留便是整整八年。

这八年间,我们与中新社合作供版、与国内侨务部门建立关系,还获得了中国驻毛使馆的大力扶持。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外华人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们报社义不容辞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我增加了《国内国际》《侨乡广东》《健康养身》《时事评论》《两岸热点》等毛岛侨胞喜闻乐见的专栏。通过我们的报纸,毛岛侨众理解了什么是亚投行、什么是一带一路、什么是两个一百年,明白了什么叫叫反独促统、什么叫九二共识等时事新闻,他们还懂得了不养心,空养身血压高,腰带松一指站着吃药吸收好等养生知识。

这八年间,读者视《华侨时报》为精神食粮和家园。他们时不时或来报社、或打电话跟我探讨零和博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供给侧改革啊等等问题;我都会耐心、细心地一一作答。久而久之,有问题找小张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这八年间,在我和全体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华侨时报》从环境到质量焕然一新。读者群迅速增加,扩展到了中资机构以及移民他国却还惦念毛岛的老人们;由于我们报纸信誉好、可读性强,广告也纷至沓来;毛岛百年爱国社团仁和会馆帮助报社翻新了院落、添置了桌椅;中国大使馆赞助我们电脑、打印机、冰箱、彩电;广东省侨办赠送我们最新的排版软件;201310月,毛岛著名林氏食品公司还专门为我翻盖了一间20平米的总编办公室;20159月,中新社夏春平副主编访毛时特别地来到《华侨时报》社,自掏600美金为我们购置了一台空调。

这八年间,我提升了自己,活出了精彩。多次代表毛里求斯华文媒体参与中方访毛政要的接待工作;全程报道胡锦涛主席访毛活动;国侨办何亚非副主任访毛时,我被国侨办宣传司指定为全程跟踪报道特邀记者。因为我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不懈努力,以及对弘扬中华文化所做的突出贡献,我年年获得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新闻社邀请,回国参加大型海外华文媒体高端论坛及相关研修考察活动,多次代表非洲华媒在相关活动上发言。

这八年间,我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时间。虽置身于天堂原乡童话世界里,却从没有空闲去欣赏美景,不知红顶教堂在何方,更不晓深海垂钓之乐趣。我也没有专门休过一次探亲假,只是在回国参加活动之际抽空回家看看。即便是父亲病危、离世,我也是匆匆赶回家见了他最后一面,安葬父亲后,带着悲伤再次踏上飞往非洲的航班。

十载寒暑,我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报社领头羊,我感谢家人,特别是我的丈夫和孩子,没有他们无私的爱和支持,便没有我的非洲十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侨时报》;我感谢省市侨联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感谢毛岛侨胞的关怀与厚爱。而在毛里求斯《华侨时报》工作的这十年,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和回忆。

                            

                                                                                                                   (作者:张灌丽)  

                                                          (该文获评“亲情中华·江苏侨界故事”征文一等奖)


  编辑:省侨联马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