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文化交流基地 > 南京 > 正文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2018-03-06 09:29:00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求雨山上,主建筑核心区为“金陵四家名人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书协书法创作培训基地,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纪念“金陵四家”——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纪念馆于1992—2006年相继在南京浦口的求雨山上建成,总称为“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总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300平方米。现藏有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四位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其中二级以上文物14件,重要藏品有林散之书法《论书绝句十三首》手卷、高二适书法《兰亭序真伪再驳议》手卷等。

  近年来,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先后举办两届“中国书法金陵论坛”,承办了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百年巨匠——林散之”大型纪录片;与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了“适吾所适——高二适先生遗墨展”、“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万卷河山”;成功承办了第四届“林散之●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与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书中有我”纪念萧娴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展。这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书法圣地的影响力。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做为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围绕着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书画特色,承担着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和举办华裔青少年活动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名人馆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南京营)合作,接待了共30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来馆参观,使其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魅力。

  一直以来,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积极地发挥着基地的载体作用,不断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沟通。开展了多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华裔子弟走进浦口、走进求雨山,体验“书法圣地”的独特魅力。

  ①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坐落在海拔仅有41米、面积20公顷的求雨山上,与名山胜景无法比拟,实属一处凸起的土丘。但山与人似,各有性格。求雨山,有着自己独特的韵致。

  在以农牧生产为主的古代,收成基本靠天,老天爷降下的雨水不仅决定着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甚至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等。”“舞雩”即求雨,其仪式大致如此:“设坛于庙。传示多民酒扫街道,禁止屠杀活命,各家户门首,供设龙神牌位。僧众出城取水迎龙神。知县率僚属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行二跪六叩首礼。每日辰、申二时,行香二次。如是者,三日,得雨。”求雨山,顾名而知义,它正是劳动人民设坛求雨的神圣之地。虽然山缓为丘,却是一块灵异之地,它藏天地玄机,接人神感应,疏灾异祥瑞,慰人民怨怼,有“惠愍恻隐之恩”,是为历史赐予求雨山之灵韵。

  求雨山系浦口区境内老山的余脉,只是离群索居,四周渐围民居成城。刘禹锡有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鸟瞰求雨山,林壑佳木,苍竹野芳,蔚然深秀,它耸立于城市中的意境正如诗人笔下的君山青黛蜷卧在洞庭湖绿涟翠漪中的感觉是一样的,尤其是那漫坡青竹,郁郁苍苍,撩人缱绻。

  春日里,新篁破土而出,那清脆的拔节声,欢快而动听,刚张开眼的嫩绿迷离在浅雾中,愈发的娇翠秀美。盛夏,山中日出有清阴,风来有轻声,茂林修篁分夹野径,淡淡竹香沁人心脾。偶有暴风骤雨,竹影虽然零乱,但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秋来,百木凋零,地覆枯色,但求雨山上的秀竹依然是郁郁婆娑叶,哗哗悦耳声。即便隆冬,“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但是只要“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这大概就是曲中求直的竹性使然吧。

  山是开放的,台阶错置,曲径闲搁,亭阁听雨,乱石赋诗。“四老”纪念馆就毗邻而居。它们依山而建,风格迴异,或是一派汉唐风貌,简洁严整,庄重恢宏;或仿明清园林风格,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趣;或呈民国风调,中西合壁,古朴而又时尚。房廊馆厅,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素墙黛瓦,丹柱镂窗,映竹掩松,静默有声,这大概也是求雨山美而不媚的缘故吧。

  ②

  求雨山上有大片的竹林,“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竹似贤”,身为当今艺坛大师的“四老”正是生性耿直,心胸坦荡之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竹品与四老高风亮节遥相呼应。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金陵四老的到来,给求雨山带来了别样的风韵。

  因日本书界秦斗青山杉雨亲书“草圣遗法在此翁”相赠而蜚声中外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是年八十六岁,典型的大器晚成者。也正因如此,才有那只身远游、跋涉万里的师从造化;才有那几十年的寒灯披读,悬笔苦练;才有他深厚的学识,高溢的涵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青山杉雨的造访和题赠不过是个契机而已。林老信奉“书贵瘦硬始通神”,他的狂草欹正相互为用,结体跌宕多姿,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字字势圆气满,苍劲淋漓。再以其清婉淡雅的诗韵作为内涵,他的书法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境界和深邃隽水的韵味。

  林散之先生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集大成者,堪称诗、书、画三绝,以清高卓越的“书卷气”奠定其“当代草圣”的大师地位。林散之的草书在精、气、神、骨、筋、血、肉、形、质、格诸多方面高度统一。

  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善于融会贯通,苛于玄思穹想,其诗旨趣神妙,秀逸道隽,独成一体。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胡小石先生学书涉及篆、隶、草、行、真各体,篆书又兼甲骨文、商周及秦汉金文,隶兼汉碑、汉简,草兼章草、今草,又于汉魏两晋简牍文书残纸,及钟繇、二王以至唐、宋、明、清诸大家之真、行、草书,广为取法,并筑基于南北朝碑版,其书风笔路本得其师清道人的指授,并受到沈曾植的影响,创造出“方笔多折,断而后起”的拆分笔法与“圆笔多转,换而不断”的使转笔法,成就一代碑学。真所谓积健为雄,别成古朴劲瘦、厚重朴拙的风格,再衬以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其书法的意境实乃书坛时贤所难企及。

  “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的高二适先生,“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在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论辩战中冒着可为“世人矢的”的风险,独持异议。其《(兰亭序)真伪驳议》经章士钊先生转呈毛泽东同志阅后,毛泽东赞成此文发表。高二适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史哲的研究、诗词歌赋和书法艺术的创作,成果卓著。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一高”、“一代草圣”。从其存世作品看,于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均曾研究,尤对章草有极深的造诣。他将章草的严谨、今草的典雅、狂草的飞动融为一炉,使转顿挫任所欲为,寓柔于刚,弈腾跌宕,形成其古拙灵动、苍劲酒脱的草书风貌。

  虽为女流之辈、为人却落拓不羁的萧娴,十三岁就以神完气足的丈二对联震惊广州,被称为“粤海神童”。她平生爱瞩目自然,留情景物,故日月精华,山川奇气,洋溢笔端,淋漓见波涛之迹,奇拔得山岳之险,有“提笔四顾天地窄”的气概。其行楷峻洁雅健,端移苍秀。她所擅长的擘窠大字的浑涵恣肆,如快马斩阵,豪放痛快。女书家中,实罕其匹,独步当代。

  ③

  戆直诚朴的林散之,狷介自持的高二适,淡泊明远的胡小石,随和大度的萧娴,同在枯湿浓淡中抒发情怀。他们生前是至交诤友,身后也魂系一处,比邻相映于茂林修竹间。竹节上拔中有他们的孜孜不倦,竹身挺俏中有他们的伟岸身姿,竹根盘结中有他们的笔耕不辍,竹影摇曳中有他们的铮铮风骨。“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为四位大师赋予求雨山之意韵。

  阳光明媚的午后,八九数支的毛笔,三五一桌的孩子,一笔两笔的描摹。窗含劲竹,耳入篁乐,心无旁骛,字落铿锵。中国书协首个创作培训基地已落户求雨山,这真是个英明的选择,还有比求雨山更合适的吗?名家镇山,求雨山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欣赏研磨大师们的遗墨,询觅随逐大师们的踪迹,求雨山成了名副其实的书法圣山。斯是小山,惟“四老”德馨,崇书法艺湛,逢时机契合,是为发展带给求雨山之神韵。

  胡小石曾就格与律的异同作譬云:“格可变,律不可动。就好比每人脸上都有两眼一鼻一口,这便是不变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长短、高低、大小之分,这是可变的格。”清代陈昌治在《说文解字》中注解:“韵者,和也。”可见,韵如诗格,是在变化中出落的。劈天摩地,气冠群伦,冠予五岳,那雄奇的自然景观便是它不可变动的律,冠予求雨山是格,它凭借了天时、地利、人和,逐渐饱胀起独有的丰韵,彰显出迷人的风采。

  流连徜徉,看竹听风,人贵有品,山美在韵。

  编辑:南京市侨联成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