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侨界风采 > 侨界名人 > 正文
飘雪琴剑下天山 长天渺渺一征鸿——记江苏省侨联原主席郁美兰
2019-04-23 15:14:00

  飘雪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

  乱世桃源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

  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

  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一征鸿。

  这是郁达夫所做的《乱离杂诗》,有着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多年后,冥冥之中却能写进他的小女儿郁美兰的半世人生轨迹之中,但却多了几分豪情壮志。风雨飘摇之中回到祖国,有了些许桃源时光。走过天山下过江南,终在浩渺天地中成为展翅的鸿鹄。郁美兰秉承父亲的志向,用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光彩耀目。

  民国十年,时年25岁的一位海外留学青年发表了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的出版轰动了国内文坛。这位大破文坛新气象的青年,名作郁达夫。同年,在广州广东台山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小姑娘,父母给她取名何如转。在她10岁那年,因为家中贫困潦倒,外祖父不得不忍痛把她送给一位陈姓人家,改名陈莲有,继而随陈家人来到印尼。却不知,12年后,相距千里的两人走在了一起,成立了一个温暖的小家庭。1942年,大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各国也相继沦入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之下,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化名为赵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1943年,经人介绍,时年22岁的何如转和郁达夫相识,两人结为伉俪。何如转(后改名何丽有)成为郁达夫的第三位妻子。

  1945年8月29日,一家人吃过晚饭后,闲叙一会家常,正准备就寝。突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一个印尼青年叫走了郁达夫。郁达夫转身向妻子交代了几句,就跟着青年离去了。“出去的时他还穿着睡衣和木屐,说马上就会回来,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何如转那时已经有了十个月的身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临盆。焦急等待的何如转辗转反侧,突然一阵巨痛,腹中的孩子要出世了。婴儿的啼哭声,洗刷着这个世界的肮脏,也申诉着父亲的冤屈。郁达夫救助保护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的事迹暴露,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最后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降生的婴儿取名,郁美兰。郁美兰说,“父亲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在我心中永远闪闪发光,但却又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 “我母亲从小家境贫寒,没有机会上学,只会讲广东台山方言和印尼语,所以也不可能对父亲有很深的理解。”直到郁达夫牺牲之后,何如转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中国有名的文人郁达夫。“这也就是在那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父亲最后时期的苦心所在吧。母亲在晚年时,曾深情地对我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那几年时间虽短,但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何如转带着1岁大的儿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艰难度日。“父亲失踪之后,很多人都过来送钱送物,特别是那些华侨华人。我们是靠大家捐赠的钱生活的。”郁美兰6岁时,家境日益艰难,母亲不得已带着两个孩子投奔父亲的好友蔡清竹先生。蔡清竹惋惜母亲的大好年华,建议她另做打算,去寻找更好的未来。“母亲同意改嫁,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送郁达夫的这两个孩子到雅加达读书,”没有读过书的母亲从心底希望儿女能够弥补自己的遗憾,继承先生郁达夫的学儒之风。郁美兰和哥哥被送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华人学校读书,郁美兰在书本中报纸里,进一步认识了陌生而又熟悉的父亲。“从小到大,我父亲是我的榜样,想着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名望。所以我学习很用功,很努力。”

  1955年左右,郑振铎率领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尼。此次郑振铎还受郁达夫生前革命好友胡愈之的嘱托,要寻找郁达夫遗留的两个孩子的踪迹。“当时找到我们时,就想把我和哥哥带回国内。但母亲思虑我们年纪太小,不舍得分开,就没有同意我们回来。”几年之后,印尼排华事件从出不穷,甚至规定未成年的华人只能学印尼文,成年之后才能学习华文。郁美兰被迫转移到了印尼学校,华文也渐渐落下了。后几经辗转,郁美兰与哥哥在大使馆的安排下,两人回国。他们先在广州落脚,短短几周之后,在父亲的好友胡愈之的关照下,从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到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读书。1965年郁美兰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进入大学学习。胡愈之老先生格外照顾郁达夫的这对儿女,郁美兰也与老先生相处的十分亲切。大学期间,每到周六周末,郁美兰就会回胡老先生家里问候。当时胡老先生有一个侄子,在北京大学读书,也经常到胡老先生家里探望他。一来二往,两人走在了一起。几经流落的郁美兰终于结束了异乡的漂泊,在故乡与爱人携手相伴。

  1968年,郁美兰的先生被分配到新疆独山子炼油厂,至此相爱的两人相距天涯。两年后,郁美兰毕业,主动要求调往新疆。两人在高高的天山下,结为伉俪。从1970年至1980年,夫妻两人整整为新疆建设奉献了十年的青春年华。期间,郁美兰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英语老师,只要需要她的地方从来没有推辞,一直兢兢业业在岗位上奉献自我。

  在新疆的那段岁月里,郁美兰夫妇的生活很艰辛,落后的生存环境让人苦不堪言。他们夫妻两人生育了两个孩子,育儿的辛苦和繁忙的工作,常常让她焦头烂额。“下着大雪天,冷风呼呼地吹着,整个人都像在冰窖里,真是冷到骨髓里去。”如今那段时光,在郁美兰看来是一场难忘的人生体验,“那边工作的十年,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很快就能适应”。郁美兰铁娘子的坚韧让厂里的老老少少钦佩不已,“下雨天,只要看见一个一手骑车一手打伞的人,那人准是美兰。”生活的磨练让郁美兰练就了很多“独门绝技”,“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但是这十年让我生命中焕发了新的光彩,有了不一样的体会”。1980年,郁美兰和先生调往南京炼油厂。随后,郁美兰被随调到金陵石化统战部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了侨联工作。

  1990年,郁美兰被调任省侨办。精通印尼语、英语、粤语、中文的郁美兰很快和侨胞熟络起来,在海外生活的经验让郁美兰更深切地体会华人的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海外商人对于中国政策心存疑虑,即使有志愿在中国投资也望而却步。这个时候,是国外的华人率先开始了回国投资的热潮,才引来众多的海外资金。“华侨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们回国来是带着情愫而来的”,在与华侨接触过程中郁美兰能够深刻感受到侨胞对祖国的热爱。郁美兰深感自己作为一名侨联工作者肩上重大的责任,更加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呵护。“我出生在海外,从小时候起就受到海外侨胞们的照料和帮助,这份坚持我义不容辞。我这一生的一言一行,都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在侨办的十年,我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做工作。” 1997年至2012年郁美兰调到省侨联当副主席、主席,直至退休,卸去了侨联主席一职。

  郁美兰在任期间结识了很多朋友,很多都是她服务过的侨胞。其中有一个从英国归来的老华侨回到家乡,想回家祭奠双亲,可回乡来却发现曾经的祖宅被收走了,这里已经没有他的家了。祖屋对于老华侨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在中国的根,承载了他多年的记忆。这次回国来,就是想要落叶归根,找回自己的寄托。老华侨多方求助,希望能够要回祖宅。面对负责的官员模棱两可态度,郁美兰着急了,直接找到了副市长面谈。郁美兰帮助老华侨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证明,递交各个相关单位,最终老华侨的祖屋被归还。老华侨说起郁美兰忍不住称赞,“这孩子有一股刚正不阿的精气神儿”。后来,老华侨把毕生收藏的300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家乡,继而把祖宅改建成了博物馆,连同博物馆所有的文物一起捐赠给政府部门。

  郁美兰把华人在国内外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成最重要的事情,认真解决问题,代表他们发声,把搜集来的问题积极反映给政府,并献言献策。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召开,郁美兰在经过实地调查之后,针对小华侨的签证问题提出代表建议。在郁美兰接触的华侨中,有很多人外出拼搏,没有时间照顾小孩,把小孩送回国内交给老人照看。而老人不太懂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这些小华侨的签证过期了,给孩子的父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郁美兰建议有关部门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政策的制定可以更加人性化些,维护侨民的利益。

  “我为华侨们办事,但也从他们这里收获了很多感动。很多华侨是真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他们把深沉的爱国之情付诸于慈善事业。我们的很多学校、图书馆、建筑物,都是一些归国华侨资助的,他们也不需要什么回报,只愿我们的祖国能更强大。”

  郁美兰总结起自己的侨务工作,言语中充满感恩与不舍。“我有机会从事侨务工作,由于从小在海外长大,我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情况比较了解,知道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也让我在工作时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我的父亲在抗战时期用自己手中的笔,团结和动员了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参加抗战。现在我从事侨务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继承我父亲未竟的事业。广大的海外侨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只要当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们总会挺身而出。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深情是让人非常感动的。在为侨服务中,我一直不断感受着侨胞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编辑:jsqlgly000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