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履行职能 > 弘扬中华文化 > 正文
记录一个半世纪沧桑 巴黎中国城凝结华人心血汗水
2018-01-30 14:46:09  来源:江苏省侨联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在巴黎街头,随便问一个法国人:“中国城”在哪儿,十有八九会说在巴黎南面的13区。虽然目前在巴黎还有不少拥有一定规模的华人聚居区分布在各地,如巴黎3区、4区、10区、19区等,但最有名气还是13区的“中国城”。13区的“中国城”之所以这样有名,是因为这里的中餐馆多,华人超市、理发店、房屋中介所等都很多,可以说为旅法华人提供的生活服务应有尽有,所以聚集的华人也最多。在巴黎13区现有的18万人口中,华裔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特别是十多年来,每到中国的春节,这里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热闹非凡,带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庆祝活动,不但令众多华人蜂拥而至,也吸引众多的法国人前来观光。在2008年初举行的区长选举中,初次参选的法籍华人陈文雄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巴黎13区历史上首位华人副区长。

  今年是巴黎13区建区150周年,区政府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不妨就来回顾一下一个半世纪以来13区的沧桑历程。

  一个半世纪的沧桑

  巴黎13区始建于1860年。在此之前,巴黎总共只有12个区,市区人口密度很大,1848年已经突破百万。为应对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以便更好地管理城市,当时的统治者弗朗索瓦一世对城边新建房屋采取不少限制措施。旧时13区的Ivry和Gentilly地带多半是农牧区和葡萄园。16世纪,这里是大学生们踏青、休闲的好地方。18世纪,卢梭在著名的《忏悔录》中也曾提到来这里“采集植物”。厌倦了都市喧嚣的巴黎人往往会到这里来度周末,感受乡间田园的清新气息。

  1860年,拿破仑三世命令塞纳省行政长官奥斯曼实施大规模改造巴黎的计划。后者在掌管巴黎市政的十几年间,对巴黎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造:建设两条道路轴线连接城市的南北东西;开辟林荫大道及主干道。经过这些改造,如今13区的雏形得以形成。13区建成后,因其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和便宜的地价,许多面粉厂、炼油厂、汽车厂等相继在这里落户。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大批工人从外省或者外国迁徙到这里。19世纪,由于新兴工厂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13区成为新的移民中心,波兰人、意大利人、亚美利亚人纷纷来到这里驻扎下来。20世纪初,中国和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人开始来到这里,北非等地的非洲移民也陆续来到此地。此时,科研机构和大学也开始进入13区,如古生物学院、手工艺学院、建筑学院等。自此,原先以贫穷和文化落后示人的13区逐渐聚集了大量的学院和科研中心,成为一个“新拉丁区”。二战之后,巴黎有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13区在这一时期建了不少高楼大厦,其中大部分是由这个区域的亚裔族群所建。

  “中国城”的30年

  巴黎13区虽然在20世纪初就开始有华人出没,但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一个声名赫赫的“中国城”还是近30多年的事。位于东南亚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居住着许多华侨华人。1975年后,这几个国家相继发生战乱,不少当地的华侨华人以难民的身份,通过各种途径来到法国,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始寻找新的生活。短短几年时间内,至80年代末,从东南亚来到法国的华人已达到10多万人。

  这些华人初到一个地方,通常会先找一个房租比较便宜的地方安身,再想办法找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在巴黎13区意大利门(Ported'Italie)一带,原先厂房被拆迁后,建起一些20多层的高楼,这些楼房的租金比起巴黎其它区要便宜得多。于是,1975年后陆续从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来到法国的华人就开始在这里租住下来。这些华人最初大都被政府安排到一些工厂企业打工,后来有些人渐渐地有了一些积蓄,便针对亚洲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开了一些小店,做起小生意。这些生意起初的规模都比较小,有些还只能租用地下室经营,但是这些华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数在原居住国都从事过商务,有的还懂一些法语,所以到了法国后,比较容易重新起步,从小做起,发展得比较快,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新事业。先期来到法国的东南亚华人在巴黎13区站住脚跟以后,他们的亲戚朋友也相继投奔而来,于是13区的“中国城”逐渐形成。

  随着华人和亚裔人士在巴黎13区的逐渐增多,为他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类店铺也应运而生了。对于这些华人来说,在各种生意中,最容易的当属开中餐馆了。于是,10年中,在AvenuedeChoisy和AvenueD'Ivry这两条街上,各种各样的中餐馆、越南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巴黎13区众多的中餐馆、越南餐馆和一些泰国餐馆已经名声大噪,吸引许多爱好中国和东南亚菜肴的人到这里,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国人。如今巴黎13区的“中国城”之所以有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中餐馆最多,各类中国食品也比较齐全。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氏和巴黎士多超市在Avenued'Ivry诞生,为巴黎13区“中国城”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兴旺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两家超市以其店面宽大、东南亚食品种类多样齐全等特点在广大顾客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各地顾客。有了丰富的客源,一些较大规模的中餐馆如“中国城”大酒楼、国都大酒楼等也先后落户在13区。与此同时,一些符合政府认可的卫生标准、高质量的亚洲食品工厂也纷纷进驻此地,以其产品价廉物美而名扬四方,不仅是法国巴黎,欧洲其它国家的中餐馆或食品店也都会专门来这里进货。如今,随着在巴黎13区居住和置业的华人越来越多,为华人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商店也越来越多,如蔬菜水果店、糕饼店、服装店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可以说,住在巴黎13区“中国城”,即使不懂法语,生活上也不会发生困难。

  巴黎13区“中国城”的发展凝结着华人的心血和汗水。回首30多年来巴黎13区“中国城”所走过的路程,人们都会感到,华人在异国他乡总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勇于向上的拼搏精神。

  公正团结的社区精神

  无论在巴黎13区的一个半世纪,还是在13区“中国城”的30多年发展历程中,都体现着一种鲜明突出的社区精神,这就是公正团结。这种社区精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那时,现在的13区地带还是一片贫瘠的区域,被称为“封喉之地”。于是,各种慈善机构纷纷在这里设立,如著名的慈善机构MiedePain就是那时建立起来的。教士与神职人员还用心良苦,专门从15区、16区请来一些好心的妇人来这里照顾贫困儿童。数百年来,这种讲求社会公正和与人为善的社区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连绵不绝,一直贯穿至今,很多社会福利机构如今都在这里设址。随着“中国城”在巴黎13区的形成,这种公正团结的社区精神在华人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突出的标志就是众多的华人社团在这里诞生,并且在团结凝聚华人的力量,开展公益事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居民的感受

  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公正团结精神的社区中,居民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记者访问了其中的几位。百岁老人薛理茂于1980年来到法国,1991年入住13区老人公寓。精神矍铄的薛老对13区的生活很满意,他和95岁的老伴住在一间六十多平方米的公寓里。老人公寓里定期会有人给他们打扫房间,饮食也比较丰富,营养均衡,午餐和晚餐差不多3欧元一顿。薛老每天上午出门买中文报纸回家看,练练书法,下午和周围老友聊聊天,摆弄摆弄盆景,悠然自得。每逢过节,薛老还常被华人社团邀请,观看传统文艺节目表演。

  法国建筑师希尔维在13区生活了十多年。在她看来,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地铁、公交车和轻轨都有,购物也极其方便,不仅有许多亚洲食品商店,法国人的超市也很多。如果想吃中餐就更方便了,这里中餐馆林立,不难找到正宗美味的中餐。在她看来,13区是一个不同族裔人群和睦相处的社区。

  编辑:中江网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