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镇江烟雨一水横隔,让许多文人骚客留下无尽乡愁。而2019年这个冬天,一封家书、中国书画、中国团扇、大运河的故事、灶王爷的来历和趣事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亮点,使得三十余名华裔青少年在镇江找到了文化之根和民族记忆,在年轻的灵魂里留下了丰富而美好的色彩。本次“寻根之旅”冬令营镇江营得以圆满结束,离不开营员们的热情参与,更加离不开全体工作人员与幕后协调者尽心尽力的操持与默默无闻的付出。
精心准备,只为最好的相遇
“余院长,你还在这里呀!”
在迎接营员们到来的第一天,由于营员抵达航班较晚,到达镇江住宿点时已是凌晨。没想到的是,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余红艳博士仍在酒店大厅里等着大家,亲切招呼着营员和领队们入住。为了让这群华裔青少年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许多幕后工作人员都做出了无私贡献,比如在临近期末仍全程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比如每天跟营的镇江市侨联工作人员。
一次,一位营员在活动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尽管这位营员十分期待即将到来的友好家庭日,但是,镇江市侨联副主席黄蓓还是不放心,决定先送她去医院检查。可这时,随行老师发现营员没有带着护照,挂号时怎么办呢?余红艳副院长在办公室里知道情况后,立即说:“我去送!”接着开出自己的车载着女孩去医院,并垫付了所有的检查费用和医疗费用。冬令营老师的细心和热情,给营员和领队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碗汤圆,团圆美好
12月22日,镇江冬令营的第八天,恰逢冬至。
中国南方素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如果让来自海外的华裔孩子们在这一天,亲手包出软软糯糯的丸子,既能用舌尖感悟传统文化里的四季流转,又是一件深受营员喜爱的趣味活动。于是在吃午饭的间隙,带队教师唐敏和江苏大学食堂经理韩阿姨,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汤圆准备事宜。
“他们在国外也会吃汤圆,这是很有象征意味的活动”,唐敏说。
“小朋友也觉得这个好玩。晚上我在这里摆好台子、架好锅、揉好几大团面,就等你们回来,这样他们一边做一边下,简单又方便。”韩阿姨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当天晚上,结束户外活动的营员们来到食堂,在韩阿姨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捏出一个个小巧可爱的汤圆,还互相比较起谁做得更好。热气腾腾的汤圆出锅,带来了属于冬季的温暖和甜蜜。
青菜、薯条还是火锅?
在饮食方面,镇江冬令营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在开营之前,餐饮问题已经得到江苏大学语言文化中心和镇江市侨联的高度重视,负责人几次来到食堂考察,从饮食禁忌、菜肴口味、营养均衡、安全性等多方面出发,和厨师们一起精心制定了荤素搭配、中西兼顾的菜谱。
但开营的第一顿午餐,细心的带队老师们发现,炒蔬菜总是很少被营员们选择。原来还是青少年的营员们,更喜欢鸡翅、鱼块这样的油炸口味。为了满足营员们的需求,第二天的菜谱里就加上了小披萨、油炸鸡肉等的西式菜品,这些改变果然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短短几天里,韩阿姨就和冬令营的孩子们成为了熟悉的朋友。
营员们每次就餐时,韩阿姨都会在一旁用小碟帮他们盛好作为餐后甜点的小蛋糕,还会亲切地询问孩子们“今天的菜味道怎么样?”“明天大家还想吃什么?”,营员们也给出各式各样的热情回应。这不,吃过了炸鸡和薯条后,孩子们又怀念起蔬菜的味道了。
“阿姨,我要吃青菜!”
“没问题,下午我就去给你们买香菇和青菜。”
当冬令营接近尾声时,还有调皮的营员提出要求:“阿姨,我们马上就要走了,明天我们吃火锅吧,再让我尝一尝中国火锅的味道!”
黎明启程,挥手告别
最后一天,营员们清晨就要与镇江告别。
考虑到孩子们人数多、东西杂、国际航班手续较为复杂,马来西亚领队提出将出发的时间再提前一些。这时,一个难题横在了教师袁婷面前——出于安全考虑,学校的大巴不能在凌晨5点前上高速。为了处理好交通和时间的问题,袁婷在半天内打了至少15个电话,最终在冬令营各方的努力和合作下,决定由镇江市侨联派出专车,送营员们尽早抵达机场。
这么早的时间,营员们只能在车上吃一顿便餐了。可这一顿早餐也不含糊,冬令营的老师们多次沟通,准备了好吃、易携带的食物:“不要鸡胸肉,不太好吃,这么早也怕他们吃坏肚子”、“不如配小火腿”、“把选好的牛奶拍照让我看看”、“小面包用这一种吗”……
2019年的镇江冬令营落下了帷幕,但春风不息,江南仍绿,镇江的故事将随着和风、伴着细雨,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