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爷爷们小的时候,车马很慢,一封信可以等上一个月,村头的草垛上,常常有等信人的身影;在爸爸们小的时候,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穿街过巷,一声“滴铃铃”的铃声,带来的总是遥远的问候;在我出生的时候,网络成了一个新的世界,e-mail,qq,wechat替代了书信,是我们这一代必不可少的社交平台。
我们不知道一张小小的邮票寄托的是怎样的乡愁?我们不知道一句“家书抵万金”承载的是怎样的厚重?12月19日,在江苏大学主A楼212,镇江营的营员们回归传统,重温慢时代的亲情,在老师的带领下,铺开信纸,贴上邮票,走进家书文化……
武克勤老师首先讲述了家书的意义,在古代,没有电邮,而且车马那么慢,身在异乡的人们只有通过书信表达对双亲的挂念,大家在老师的讲解中慢慢理解了家书存在的意义。
武老师带着营员们欣赏、品读了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营员们一边朗诵,一边体会其中的诗意和情感。从古代的《颜氏家训》,到近代的《曾国藩家书》,再到当代的《傅雷家书》,营员们深切感悟到了中国独特的书信文化。
在讲解完家书的格式后,营员们开始尝试给自己的父母、朋友写一封家书,向父母讲述在冬令营、在镇江的学习与生活。
大家专心致志,在江苏大学的信纸上酝酿思念的文字,装进信封,封口、贴邮票,慎重地完成了这一传统的书信仪式,神圣感也油然而生。
与快节奏的邮件相比,家书的“慢”反而多了一份温情。营员们用一笔一画,告诉远方的亲人们:镇江很美,我在镇江,我很好!